暗黑互联网产业

Dark Internet

Posted by Zeusro on May 2, 2021

以前刚开始从业的时候,心态还蛮简单的。当时觉得这个行业还是蛮有价值的,可以用计算机取代人力。但是我没想到这种取代是建立在扼杀工作机会的基础上。

互联网所谓的提高效率是建立在去人力的基础之上。从某种程度上讲,衡量一个程序员的能力的高低,在于“其谋杀的人数”。举个通俗的例子,要让外界宣传某家公司有某种产品,我们会登报纸,上电视,在户外的广告牌刊登相关的信息。但某一天突然有个神一般的程序员,写了一套超牛逼的搜索引擎,所有的信息都能在那上面检索,而且无地域的限制。那么,传统媒体的式微就不足为奇了。

主流的信息传递媒介变成夕阳产业,这个变化不过十几年。凭借对传统信息媒介的降维打击以及无限延伸的网络效应,互联网产业被资本盯上,成为其代言人。这一点我也深有体会。如果说资本只为了自身增值而存在,那么互联网+资本就是完全为割韭菜而存在。

这十几年,中国互联网不变的套路就是产品初创,找流量,融资,补贴,烧钱,垄断,上市,割韭菜。 ​遵循这个套路,这些年产生了无数的新公司,又倒闭了无数的公司。大家都声称自己是技术创新,到了最后发现,国内互联网不过只是想做一个圈钱的中介平台,然后两头收割。像淘宝的省钱卡和美团外卖的会员减免,商家是收不到实际的优惠的。也就是说,平台方克扣了作为消费者的会员费,但是却让服务提供者吃亏,这是一种两头兼吃的行为。

活着的平台收割他的用户,死去的平台也没安好心。而且国内的执法水平并没有跟上互联网产业的发展速度。像有一段时间流行共享单车,结果街上产生了无数的共享单车;有几年很流行P2P,结果出现了大大小小各种“理财APP”。到最后,押金退不回来,本金还在办案路上。这可真是令人无语呢。

国内所谓的互联网服务不过是把生活场景搬到线上,永远只停留在业务层面上的创新。互联网企业的竞争就像养蛊,比谁熬得住,最后把熬不住的淘汰掉,占山为王。我逐渐明白《硅谷》这部美剧想要传达的本意——互联网产业终究是一种泡沫。来的快,死的也快。那些荒诞不羁的想法和创意不过只是浮云,徒留的只是“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”这句空洞的口号。

经历过互联网泡沫的老美,思路果然超前。现在我对于互联网已经开始保留态度了。没有国内这些互联网巨头,似乎也不会怎么样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互联网寡头的存在,扼杀了社会的持续创新,而且让财富聚集在更少数的人身上,制造了新时代社会的不平等。

我突然明白中国为啥没有互联网企业。因为我们人民币是锚定美元印出来的,民企有挣外汇的义务,再加上老外比较好骗。所以去美帝上市能够最大程度上地符合中国人割世界韭菜的欲望。 ​​​但是这里面有个bug。我们累死累活,结果却是拔高了美帝人民的幸福指数(让他们收获了增长带来的分红)。而作为屁民的我们根本无法享受其快速发展带来的股价红利。

互联网产业更暗黑的地方,在于不仅剥夺其他行业的就业机会。他也在剥夺这个行业从业者的生命。这种剥削不仅体现在超长的工作时间,更体现在对互联网岗位自身的消灭。这点在我接触kubernetes 之后愈发明显。 kubernetes 是偏向于自动化运维的一个平台。在这个平台中,系统运维不再重要,编写高可用的代码也成为一种过去式,平台提供的应用自愈和动态伸缩,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开发和运维的门槛,也谋杀了一些低端的IT岗位。

我们不知道这套系统什么时候会完成。但可以确定的在于,当它完成和普及之日,整个IT项目的开发部署流程会被重置。

kubernetes 的那奇数个 ETCD 的实例,让我联想起《少数派报告》里面的先知系统。先知能够预测未来,然后会在犯罪之前安排警员防范于未然。我觉得现在的外卖/网约车派单系统已经具备了先知系统的雏形,不过它们是把人作为算力资源,完成“计算过程”。

我觉得一个完美的先知系统应该是能按照一个人的基因,家庭背景等条件,为人类的未来的进行规划。并且这套系统必须客观中立,脱离于资本存在。但是呢,当信息系统完成了彻底自动化之后,它会选择与人类共处呢,还是控制甚至消灭人类呢?这也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