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荐算法之殇

Recommendation Algorithm

Posted by Zeusro on December 6, 2020

现在在很多领域都能看到推荐算法的痕迹,比如电商购物,新闻资讯,旅游娱乐,社交媒体。

电商购物

在任意电商平台都会有这个“猜你喜欢”的广告,这部分内容其实都是根据既往搜索记录,汲取标签之后产生的推送。

但是这里面有个 bug 。如果隔了一段时间,我的热情减退了,那么继续推送相关商品只会让我觉得厌烦。而且我发现,就算我最后买了,那一段时间还是会继续推送相关的商品。这个逻辑我觉得很奇怪。

更恶心的是,他们这种推荐是全平台的。只要你在大平台上面留下了你的活动轨迹,那么你在他们旗下任意产品,都会看到对应的广告推送。所以 web 才有了 Do Not Track 这种需求。

更好的算法应该是只提取用户未购物的那部分搜索记录,在“冲动期”内推送相关商品。如果已经购买了,应该停止推送,避免重复消费。

新闻资讯

新闻资讯的推荐算法就很简单粗暴,这里面头条系做得最为典型:他会根据浏览记录给你打标签,后续推送的都是这一类新闻。

这里面的 bug在于仅凭过去一点固有印象,就能构建起对一个人的主观判断,这实际上会加深一个人的认知偏差。

举个例子,如果你很喜欢看那种“东风快递,使命必达”一类的国内军工新闻,久而久之,就会觉得自己祖国异常强大。但实际上,没有对比,就没有伤害。

“天朝物产丰盈,无所不有,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。”这句话在现在看来是不是觉得很讽刺。

社交媒体

这个例子在饭圈上演绎到极致。平台有意无意间让一群具备共同标签的人聚合在一起,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讨论一些漫无边际的问题。

有人说就该用左脚踩刹车。然后他在知乎上广泛搜索这类话题并深度参与。之后平台就会不断地类似推送。从平台角度,虽然用户的停留时长高了,但是左脚踩刹车,这种操作纯粹是无犀之谈。

我的主人格是INTP,知乎也经常给我推送同型人格的相关讯息。虽然一开始觉得蛮有趣,但是后来觉这得违背了我搜寻有效信息的初衷。

后来我又把自己解构了一下,重新思考为什么我会产生“觉得有趣”这种情绪波动。我觉得是因为我灵魂里面还存在着“社会性”这种玩意。知乎利用了我的孤独感,利用了我想认识同型人格的潜在需求,给我打了个标签并定向推送此类消息。

这种现象,我称之为”数字化圈养“。

总结

推荐算法本质是一种杠杆,它最大的bug在于利用了人的惰性,放大了人心的阴暗面。它顺应了人们的惰性,让这些人内心越来越狭隘。

也许人类的自由意志最终被机器和算法所奴役,但这其实也是人类自身懒惰带来的恶果。

参考链接

[1] Do Not Track